產檢超音波的掃描「死角」......

產檢超音波的掃描「死角」


近年來,因為科技進步,應用於產檢的超音波,已發展出3D甚至4D的形式。然而,新聞報導中出現「產檢不徹底」,引發許多孕婦的恐慌,認為科技已經如此進步,又為何在生產後,才知道寶寶有缺陷?究竟孕媽咪接受超音波產檢,可以得知哪些訊息?而寶寶的哪些狀況是產檢超音波「照不住」的呢?就讓我們來告訴妳~

文/林佩蓉 採訪諮詢/孫三源婦產科診所院長孫三源 參考資料/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會訊120期

科技進步‧醫師困擾
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開始,將為人母的孕媽咪,最大的願望就是寶寶健康,於是在每次產檢時,一定追問醫師「寶寶四肢健全嗎?」或是「有沒有先天性心臟病?」等之類的問題。孫三源婦產科診所院長孫三源表示,「媽媽的擔慮我們做醫生的都了解,只是超音波真的不是萬能的。這樣的問題對專業的婦產科醫師來說,真不知從何回答起。」如果回答「這很難說。」會被孕婦認為是推卸責任;回答「絕對沒問題!」又怎麼能保證寶寶一直到出生的那一刻都一定沒問題呢?孫三源院長遺憾的說,「以前沒有超音波的年代,醫生反而沒有這麼大的困擾呢!」

超音波的發展
超音波技術的發展,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,英國海軍利用超音波測量海床深度,並偵測活躍海中威脅英國的德國潛水艇,在二次大戰後,有人想到胎兒在羊水裡,有如潛水艇在海中,因此有了將超音波應用於胎兒掃描的想法,最早的醫學文獻是在西元1958年,由一名英國醫師發表的。

儘早發現胎兒異常
2D超音波顯現出來的畫面,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,才有辦法看出個所以然,也因此造成媽媽的疑慮。孫三源院長說,一般孕婦在接受產檢超音波時,醫師都會邊照邊說明,讓孕婦也有參與感,也比較放心。但是,通常也只能告訴孕婦「這是手、腳。」或是「這是弟弟的小蛋蛋。」。卻不能肯定的告訴孕婦,「手指都是5指,而且沒有相連。」孫三源院長指出,透過超音波檢查可以協助醫師瞭解子宮內胎兒的狀況,但是卻無法得知,胎兒的智力、視力或聽力等生理功能,是否正常的資訊。另外,若是因為基因、染色體的異常所造成的病變,一樣無從得知。而產檢超音波的目的,即在儘早發現可治療的胎兒異常,並給予適當的產前諮詢。

2D超音波使用準則
孫三源院長指出,美國在2003年曾制定了,產科超音波的使用準則,可分為4類,簡述如下:
【第一周產期(12週前)超音波】
包括排除子宮外孕、確定胎兒心跳、推定懷孕週數、評估是否有子宮或卵巢腫瘤、判斷是否多胞妊娠。
【第二(12~24週)或第三(24週以後)周產期超音波】
延續第一周產期胎兒生長評估、羊水量測量、確認胎盤位置及胎位、胎兒解剖構造檢視。
胎兒解剖構造檢視之細項包含:
1.頸部:腦室、脈絡叢、透明中隔。
2.胸廓:心臟的空四腔室圖。
3.腹部:胃、腎、膀胱、臍帶與腹壁連結處。
4.脊椎。
5.肢體:手臂與小腿是否存在。
6.性別:為非必要之檢查。
【限定作用的檢查】
在急診時,孕婦陰道出血,婦產科醫師即可以超音波斷定是否為流產或其他原因;或疑似胎位不正,以超音波鑑定胎兒的先露部位,例如:臀位是屁股先出來。
【特別的檢查(專家的檢查)】
當基本的檢查有疑慮時,所實施的特別掃描。例如:心臟掃描、高階掃描、都卜勒血流檢查等。

超音波特性‧影響效果
孫三源院長表示,產檢時使用超音波檢查,只是一種篩檢方式,而非最終的診斷,一般有異常狀況,可以被超音波篩檢出來的機率也只有80%。其原因要歸咎於超音波的特性,以及胎兒的成長狀況。
【超音波的特性】
1聲波:超音波是一種耳朵聽不見的聲波,必須透過水當作介質,並且無法穿透骨頭,而若是脂肪較厚亦會妨礙檢查。
2.解析度:超音波的解析度,無法辨識出胎兒微小的缺陷。例如:較小的心室中隔缺損或動脈弓狹窄,不易由超音波診斷。又如神經管缺損通常位於尾脊皮膚的小破洞,產前也不容易發現。
因此,若有羊水量過多或過少、胎兒週數較大骨頭已鈣化、媽媽肚皮脂肪較厚等狀況時,胎兒的細部構造都無法看清楚。

胎兒持續成長‧狀況不定
孫三源院長指出,幾乎所有胎兒的內臟器官,在出生前都會持續不斷的成長變化,因此並非在早期檢查時,為正常狀況的器官,就能保證在出生後也一定正常。也因為超音波受限於媽媽肚皮及子宮的阻擋,無法調整胎兒的姿勢及位置,無法獲得某些角度的影像。
孫三源院長提出以下幾項,因胎兒成長狀況而造成超音波檢查有所限制的情況:
1.【水腦】有許多水腦或水腎的狀況,都會到了懷孕後期才逐漸產生。
2.【全盲】胎兒在子宮內因為沒有光線的刺激,因此不會睜開眼睛,所以無法診斷出先天全盲或小眼症的狀況。
3.【聽力】在胎兒5~6個月大時,聽力已有發育,但目前沒有任何的方式可以得知,胎兒是否有先天性聽障的問題。
4.【先天心臟病】心臟的心房中隔(即卵圓孔),以及動靜脈導管,都是在出生後才會逐漸關閉,雖然是在出生便可輕易診斷出的心臟病,卻無法在出生前就得知。
5.【腸胃道阻塞】腸胃道的阻塞病變,極少數會出現在懷孕24週之前,因為胎兒在懷孕前期,很少大口的吞進羊水。
6.【肢(指、趾)端異常】像是手腳內翻或外翻、多指(趾)、併指或指節缺失等異常狀況,也因為胎兒常處於握拳狀態,幾乎無法由超音波確切診斷。
7.【侏儒症】有部分的侏儒症狀,無法在早期診斷出來。因為胎兒在6~7個月大的時候,就會逐漸停止骨頭的發育生長。
8.【先天性代謝異常】絕大部分的生化代謝異常疾病,例如黏多醣症,都要等到寶寶出生進食後,才會逐漸發病。也因此許多致死性的生化代謝異常,在產前無法辨認,除非媽媽已生過類似疾病的寶寶。

目前與超音波相關的健保或所有自費檢查項目

檢查週數名稱目的費用
6~12週第一周產期超音波確定著床位置(是否子宮外孕);檢查有無合併肌瘤或卵巢腫瘤。若有異常妊娠跡象由健保給付;否則自費800元左右。
11~14週初期唐氏症篩檢(量測胎兒頸後透明區帶)篩檢唐氏症1500~2500元(含抽血)
16~20週中期唐氏症篩檢(量測胎兒頭徑)篩檢唐氏症1500元左右(含抽血)
20~22週健保超音波常規胎兒檢查,包含胎兒大小、胎盤位置、羊水量。健保
20~24週高層次超音波胎兒器官檢查,含頭頸、胸廓、腸胃、腎臟、四肢等。2000~2500元(雙胞胎約3600~4000元)
20~24週胎兒心臟超音波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2000元左右
20~36週立體(3D/4D)超音波將抽象的醫學影像轉為立體影像,使父母瞭解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狀況,增進母胎心理聯結而導向母親正向行為;亦有少數特殊醫療用途。2000~3600元
28~30週常規超音波檢查胎兒大小、胎位、胎盤位置、羊水量。800~1000元
36~37週常規超音波檢查胎兒大小、胎位、胎盤位置、羊水量。800~1000元


資料來源:台灣婦產科醫學會

科技進步的副作用
孫三源院長認為,產檢時可用運用的儀器愈來愈多,家長及醫師就會愈來愈辛苦,這就是科技進步的「副作用」。家長希望得知的是,明確的”YES”or”NO”的答案,但有些狀況在某些階段,醫師是無法告知明確答案的。醫療不只是科學,而是一門藝術,必須依照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,來做不同的溝通及處理,才能大幅減輕科技進步的副作用。


孫三源 醫師
現任
孫三源婦產科診所院長
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



看完,只有一個感想~
什麼都要錢~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泓泓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